譚偉恩:解析美印氣候合作

譚偉恩(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

美國總統Obama與印度總理Modi近期會晤商討如何共同努力促使今年12月在巴黎召開的全球氣候變遷會議能夠突破存在於已開發國家(developed countries)和發展中國家(developing countries)的僵局,順利產出新的抗暖共識。兩國領袖針對攜手發展再生能源(例如:美國的國際發展署(the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將置設一個投資辦公室在印度,推動有關發展印度清潔能源的投資)與抑制空氣污染(例如:美國將透過環保署執行測量與改善印度城市空氣品質的計畫)也擬定了初步之合作架構。

Read more

邵漢儀:新二〇一五共識:一個中華,互不否認,和解共榮

邵漢儀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法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本文改自刊載於中國時報「名家觀點」(民國104年1月12日)與聯合報「民意論壇」(民國104年1月19日)之兩篇投稿文。)

 

日前柯文哲質疑「九二共識到底是什麼?」再度引發兩岸熱議。二十二年來,類似的質疑聲不絕於耳。除非是少數兩岸專家,都很難說清楚其內容。究其原因,「九二共識」原本刻意的「美麗模糊空間」,過於模糊。而民進黨始終否認「九二共識」存在,是「沒有共識的共識」。姑且不論柯P是否因政治素人或因反對而提出質疑,當台灣內部未凝聚共識,如何與對岸有共識?因此,柯P提問兩岸是否能以新思維尋求新共識,不無道理。事實上,對岸曾伸出橄欖枝。

Read more

譚偉恩、洪銘德:治理暖化的新途徑:裂解模式

譚偉恩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

洪銘德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摘  要

 

為什麼目前氣候治理的全球模式會成效不彰?因為它提供的合作方法背離了主權國家的需要,沒有認真考慮暖化的問題在本質上所具有的特殊性。國際社會因為對於氣候治理普遍存在著一種迷思,相信只要有政治意願和以科學為基礎所提供的減碳目標,就足以抑制暖化,導致忽略國內政治因素的影響。

本文在檢視傳統全球暖化治理機制的缺失之餘,建議一個務實可行的替代方案—裂解模式;這是一種以碳排大國為基礎的特定雙邊或有限多邊合作模式,不但可以提供發展中國家相對具體的減碳誘因,而且能促進南北國家在調適與緩解氣候變遷上的務實合作。最近美中形成的《氣候變遷共同聲明》便屬一例。

 

關鍵詞:裂解式途徑、氣候變遷、氣候治理、碳排放、核能

  Read more

張愷致:走出多邊談判的泥淖?淺談美中溫室氣體排放協議

張愷致*

在APEC會議期間,美國和中國針對減低溫室氣體排放達成共識。根據協議,美國承諾在2025年時,其碳排放量應該較2005年標準排放量減少26~28%;相對的,中國則承諾減緩其碳排放量,並以2030年為其碳排放量上限,此外,中國亦承諾在2030年時,20%所使用的能源將來自如太陽能或風力等再生能源。美中之間針對溫室氣體減排達成協議,引起了很大的震撼,除了因為中國一改其先前認為歐美等國應對溫室效應問題負最大責任,而拒絕隊溫室氣體減排做出具體承諾之外,部分原因更在於中國和美國此全球二個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共同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作出承諾,讓人對未來全球共同對抗全球暖化看見了新的曙光。縱使有評論者認為照美國和中國協議內容,並無助於將全球暖化控制在攝氏2度內(暖化溫度應控制在攝氏2度內為各國在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所達成的共識),亦有認為此協議至少開啟了合作的可能,也為停擺多年的溫室氣體排放規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Read more

張愷致:烽火迦薩 – 武裝衝突之國際法規範

張愷致*

 

2014年6月12日,三名猶太裔青年於迦薩地區失蹤並稍後確認遭殺害,以色列政府指控哈瑪斯應為此事件負責(哈瑪斯分支al-Qassam Brigades已承認為此事件主謀),並隨即對哈瑪斯控制的迦薩地區進行空襲;7月2日,一位巴勒斯坦少年被發現遭綁架並被活活燒死,巴勒斯坦社群質疑此為以色列激進分子所為,進而引發反以色列情緒高漲,巴勒斯坦社群並與以色列部隊開始發生零星衝突,哈瑪斯亦對以色列城鎮發射火箭彈作為報復。7月8日,以色列正式展開代號「護刃行動」之軍事攻擊,除空襲哈瑪斯據點外,更派地面部隊進入迦薩走廊欲一舉清除加薩通往以色列的地下通道,據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辦公室(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OCHA))至8月15日為止之數據,7月8日起之衝突共造成以色列方面66人死亡,巴勒斯坦方面1975人死亡 [註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統計,至8月12日為止,巴勒斯坦方面另有10193人受傷(包含3084名兒童,1970名婦女,368名長者)[註二]。迦薩以巴間的衝突,除了凸顯以色列建國以來當地的動盪及巴勒斯坦的困境外,此衝突中使用武力的正當性、比例性亦涉及諸多國際法之問題,以下僅就此次以色列和哈瑪斯衝突所衍伸之「國際性武裝衝突」與「非國際性武裝衝突」適用規範差異、使用人肉盾牌、使用子母彈和武力使用之區別性和比例原則等議題進行討論。

Read more

陳長文:超國界法治典範 躍然紙上 (談林克穎案英國裁判書)

原文於2014年06月30日,刊載於中國時報,請點選連結觀看

 

林克穎經刑事判決定讞後,我政府即積極引渡林回台服刑,先獲英國會議員支持簽署(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on Extradition of Zain Taj Dean,引渡林克穎瞭解備忘錄),再獲英國蘇格蘭法院初步裁判同意,是台灣司法及人權所獲的信任票。我國法院、法務部、外交部的努力值得肯定;蘇格蘭法院超越邦交「政治」、尊重「法治」的務實,更堪為超國界法治的典範。

Read more

張愷致:日澳南極捕鯨案評析

張愷致*

 

國際法院在2014年3月31日對澳洲控告日本違反國際捕鯨公約案(紐西蘭參與訴訟)(Whaling in the Antarctic (Australia v. Japan: New Zealand intervening))作出判決,認定日本第二階段捕鯨研究計畫下南極洲區域捕獵特別許可(Japanese Whale Research Program under Special Permit in the Antarctic, 以下簡稱JARPA II)違反日本在國際捕鯨公約下之義務,日本並應就其JARPA II與公約相違背處加以修正,並應避免依JARPA II違法部分繼續核發鯨魚捕獵許可。

Read more

陳長文:天堂不撤守-國內法接軌國際,要加緊扎根

原文於2014年06月02日,刊載於中國時報,請點選連結觀看

 

現代民主憲政法治的發源《英國大憲章》將屆800周年(1215~2015),筆者與三位年輕學者與法官一周前赴倫敦交流「兩岸法治、兩人權公約在我國實踐」的議題,前天深夜返抵國門。筆者等人欽羨英國法治成熟之餘,一則期許台灣(兩岸)加速提升人權法治,二則深感在全球合作發展趨勢下,台灣法制與全球法律規範的接軌工程已嚴重落後。

Read more

宋燕輝:釣魚臺主權與海洋權益:如何尋求一個改變現狀與維持現狀的平衡點?

題目:釣魚臺主權與海洋權益:如何尋求一個改變現狀與維持現狀的平衡點?

宋燕輝(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評論稿(2014年 4月 18 日)

 

發表於:「多元視野下的釣魚臺問題新論」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4年 4月 17-18日

地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宋燕輝:釣魚臺主權與海洋權益:如何尋求一個改變現狀與維持現狀的平衡點?

 

張愷致:烏克蘭危機與克里米亞獨立公投之國際法評析

張愷致*

1. 事件摘要

烏克蘭及克里米亞危機源起於烏國總統亞努科維奇拒絕歐盟協議,在2014年2月18日,逾2萬名親歐示威者在首都基輔集會,要求總統亞努科維奇下台,並在獨立廣場與鎮暴警察發生衝突。由於示威遊行場面擴大並產生肢體衝突,2月20日警方對示威民眾開火,警方與示威者皆有死傷狀況發生;2月22日,烏國國會罷黜亞努科維奇,國會議長芮巴克請辭,次日,圖奇諾夫獲選擔任臨時總統,俄羅斯拒絕承認新臨時政府,並認為亞努科維奇仍是烏克蘭之合法總統。烏克蘭國會並要求國際刑事法院起訴亞努科維奇,為「大規模謀殺(mass murder)」基輔示威者的行為負起責任。隨後俄羅斯總統普亭下令俄國駐俄烏邊境軍隊保持警戒,並在克里米亞境內之俄軍軍事基地內調動部屬,亞努科維奇亦要求俄羅斯介入協助弭平國內「政變」。2月26日,在克里米亞首府辛費羅波,親俄施威者與支持臨時政府的群眾發生衝突;此一期間,親俄群眾攻佔克里米亞首府政府機關,重新選出親俄克里米亞總理,隨後並決定擴大自治共和國權力並舉行公投,意欲使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從烏克蘭獨立並加入俄羅斯。此期間烏國臨時總統尋求歐盟及美國之援助,美國總統歐巴馬並邀請烏國臨時總統赴美訪問,歐美等國亦警告俄羅斯不應介入烏國事務否則將對其實施制裁。3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針對拒絕承認克里米亞獨立乙案進行表決,在中國棄權狀況下,15個理事國中13個理事國贊成拒絕克里米亞獨立,然此案因俄羅斯行使否決權而未獲通過。3月16日克里米亞公投結果,逾九成民眾贊成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投票率未知,但應有超過門檻)。3月17日俄羅斯總統普亭宣布承認克里米亞為主權獨立國家。聯合國大會在3月27日,通過大會決議呼籲各國拒絕承認克里米亞狀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