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慕義:生物與化學武器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Weapons
王慕義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博士班四年級
近年來,「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WMD) 一詞不時見諸媒體及相關書籍刊物,其實際上指核子武器、生物武器與化學武器,具備對生命和財產造成廣泛損傷之巨大威力,有別於步槍、火砲及戰車等一般傳統武器,雖然後者在特定情況下也可作為前者的投射媒介。不過,目前國際社會對於核子武器以及生物與化學武器卻制定截然不同的法律規範。針對核子武器,國際社會僅在防止其持有國數量的增加,即所謂的「不擴散」(non-proliferation),且並未明確禁止持有國使用之。針對生物與化學武器,國際社會不僅要「不擴散」,也明確禁止國家持有及使用,規範較為完整。在歷史上,至今僅有一次核子武器的使用紀錄,即美國於一九四五年八月向日本投放兩顆原子彈,而關於生物與化學武器的案例則較多,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和英國於戰場上相互使用「芥子氣」(mustard gas)、日本於一九三○年的台灣「霧社事件」中使用毒氣鎮壓原住民、義大利於一九三五年攻打衣索比亞時使用毒氣、日本侵華戰爭時駐在中國東北的「七三一」部隊利用活體進行細菌武器試驗、納粹德國以毒氣屠殺集中營的猶太人、美國於越戰時使用「橙劑」(Agent Orange)、伊拉克於一九八○年代的兩伊戰爭期間使用化學武器攻擊伊朗軍隊以及庫德族平民,以及二○一三年八月敘利亞內戰中發生的化學武器攻擊事件。其他如日本的奧姆真理教於一九九五年在東京地鐵施放「沙林」(sarin) 毒氣,或是911事件後出現的「炭疽熱」(anthrax) 恐慌,則是包括恐怖份子在內之非國家行為者使用生物與化學武器的象徵性案例。
有關生物與化學武器的國際規範首見於一九○七年「關於陸戰法規與習慣的公約」(Convention respecting the Laws and Customs of War on Land,即海牙第四公約) 之附件「陸戰法規與習慣條例」(Regulations concerning the Laws and Customs of War on Land) 第二十三條,其禁止交戰各方使用「毒物或毒性武器」(poison or poisoned weapons)。隨後,一九二五年「禁止於戰時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氣體以及細菌作戰方法的議定書」(Protocol for the Prohibition of the Use in War of Asphyxiating, Poisonous or Other Gases, and of Bacteriological Methods of Warfare,簡稱日內瓦議定書) 將海牙第四公約的規定加以擴展,不僅禁止使用毒氣和類似氣體,也不允許採取細菌作戰方法,並於前言表示其規定「應被普遍接受為國際法的一部份,進而同等拘束各國的良心與實踐」(shall be universally accepted as part of international law, binding alike the conscience and the practice of nations),而聯合國大會曾在數次個決議中強調日內瓦議定書的重要性,包括2454 (XXIII) 號、2603 (XXIV) 號與2662 (XXV) 號等決議,不僅要求締約國確實遵守其規範,也呼籲非締約國盡快加入議定書。
一九七二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關於禁止發展、生產和儲存細菌 (生物) 與毒素武器及其銷毀的公約」(Convention on the Prohib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oduction and Stockpiling of Bacteriological (Biological) and Toxin Weapons and on Their Destruction,簡稱生物武器公約),其第一條禁止締約國發展、生產、儲存、取得或保留 (develop, produce, stockpile or otherwise acquire or retain) 非和平用途的「細菌製劑、生物製劑或毒素」(microbial or other biological agents, or toxins) 以及「為了敵對目的而使用或為了在武裝衝突中使用此種製劑或毒素而設計的武器、裝備或投放工具」(weapons, equipment or means of delivery designed to use such agents or toxins for hostile purposes or in armed conflict),並於第二條要求締約國將之銷毀或轉為和平用途。一九九三年,聯合國大會另外通過了「關於禁止發展、生產、儲存和使用化學武器及其銷毀的公約」(Convention on the Prohib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oduction, Stockpiling and Use of Chemical Weapons and on Their Destruction,簡稱化學武器公約),其第一條不許締約國發展、生產、取得、儲存、保留、移轉或使用化學武器,以及「為了使用化學武器而進行軍事準備」(to engage in any military preparations to use chemical weapons),並要求締約國將其所持有或遺留於另一締約國領土內的化學武器予以銷毀,以及要求締約國拆毀所擁有的化學武器生產設施。此外,化學武器公約設立了「禁止化學武器組織」(Organization for the Prohibition of Chemical Weapons,OPCW),作為監督及協助締約國履行公約義務的常設機構,其總部位於荷蘭海牙,並在二○一三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目前正與聯合國合作進行敘利亞化學武器的銷毀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生物武器公約和化學武器公約皆於前言提及一九二五年的日內瓦議定書,並重申與肯定議定書所含原則,因此兩公約可謂補強了議定書的規範,在作為裁武 (disarmament) 性質條約的同時也與國際人道法產生連結。目前,日內瓦議定書和兩公約對於戰時生物與化學武器的使用禁令已經成為習慣國際法,「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 for the former Yugoslavia,ICTY) 規約第三條以及「國際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ICC) 規約第八條亦將毒氣和毒性武器之使用列為戰爭罪行,不過至今尚無適用該罪名的案件。
相關連結
Convention IV respecting the Laws and Customs of War on Land (海牙第四公約)
Geneva Protocol (日內瓦議定書)
Biological Weapons Convention (生物武器公約)
Chemical Weapons Convention (化學武器公約)
Organization for the Prohibition of Chemical Weapons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