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場【現代國際法講堂】─ 李永芬執行長:我者與他者 ─ 對國際、群際、人際關係的體認

主講人:李永芬執行長

記錄:政治大學蔡詠潔

2013.06.10

【現代國際法講堂】是由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CSIL)、學生國際法研究會(SSIL)、政治大學國際法學研究中心(CILS)共同舉辦,未來將定期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以及大專院校國際法相關領域研究生,為大家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與學習經驗!

第十三場講堂,於民國102年6月10日,邀請到理律文教基金會李永芬執行長,分享古今中外「我者與他者─ 對國際、群際、人際關係的體認」,兼談參與涉外法律案件談判之經驗和理律盃模擬法庭辯論賽的發展現況。

此次講堂在Bob Dylan的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音樂中揭開序幕。這首歌作於意識蓬勃的60年代,畫面上看到種族、性別、殘障等族群的對立與衝突,呼應此次的主題「我者與他者」。

李執行長首先表示自己有別於眾多優秀人士,她長期從事幕後、有如下水道工程一般的基礎事務,在此與同學分享,平凡篤實的努力仍然可以實現有意義的目標。

此次講「我者」與「他者」,是想與大家一起體認,人類基於親緣、種族、文化、敵我意識等形成錯綜複雜的族群,其實只是在自身(我者)以外(他者)的世界不斷尋找聯繫、追求歸屬,最終是為了確保在實體上或精神上「活」、「活得好」。 一旦明白在整個空間與時間的流動中,自我只是古今萬物的一個構成分子,承繼了萬古前人的遺產,受到了周遭集體的支援,而不是支配自然界、霸凌「他者」的主體,謙遜豁達之心就會油然而生;若把人類當作世界的主角,對人類有意義的就是由「我」與「他」共同的故事刻下的人文的軌跡。

李執行長自近日國際關係的事件中與大家一起觀察「我者」與「他者」的意義。日前發生「廣大興28號」事件,地點是我國與菲律賓各自主張之專屬經濟海域重疊區域。1998年菲律賓政府片面廢止《中菲海道通行協定暨農漁業合作備忘錄》,其後以一個中國政策為由,不願與我國進行漁業協議談判,以致兩國間衝突不斷。而長久以來中日台三方對於釣魚台所有權之爭議,牽涉到人權、主權、漁權、國家意識、民族情緒等複雜因素。自從1969年釣魚台海域發現石油之後,日本持續研究相關問題,爭奪領土動作不斷;台灣的研究卻十分有限,囿於國家處境,目前僅得尋求保障漁業權。

李執行長提出,究竟是由「我國」去界定「領土」,還是由「我國」管領所及的「領土」來定義「我國」?是由「我國」去界定「人民」,還是由「我國」管領的「人民」來形成「我國」?人民與國土是國家的根本要素,毫無妥協的餘地;然而自歷史上看,國家領土是因時而變動的。國力盛時擴張,國力弱時難以保障。我國依據歷史、引用國際法卻無力有效地維護領土主權,即為明顯的例子。因此,在國際現實中,必須累積實力、建立優勢,才能掌握發言權。

又如最近報導的幾則新聞事件,李執行長也與大家一起體會其中「我者」與「他者」的對立,有國家間的、種族間的、宗教間的、世代間的、貧富間的、乃至於對待殘障弱勢的。界定這些「我者」與「他者」、這樣殘忍相待,對於「人」的福祉與尊嚴是不是適用一貫的原則?殘障孩童受到歧視、排斥,甚至隔離,是基於什麼價值?美國指控中國發動網攻並稱之為”cyber attack”,而華府招募駭客回擊則稱為”software installation”,有沒有採取雙重標準?

李執行長也指出,族群不斷變化消長,如何去凝聚認同感,以最多最好的福祉為目標形成「我者」的共同體,是人類不斷拿捏練習的一個課題。無論是君王抑或帝國,曾經擴展過多麼輝煌的「我」,擠壓過多少的「他」,當事人的形影與疆界的痕跡不旋踵都煙消雲散;其間「我者」與「他者」的認知不斷割裂改變,然而當生命消逝、悲傷昇華後,也許只輕描淡寫的被一語帶過,也或許成為攀向另一個融合高峰的起始點。世世代代血淚悲歡交融的歷程,是人文推展的軌跡,也成為「我者」共同的基因。